又到了每年的品蟹赏菊的金秋时节,相信各位老饕早已在中秋、国庆节日期间与大闸蟹一亲芳泽了。不过,在“九月圆脐十月尖”的食蟹季,大快朵颐地享用鲜美河蟹时,还应避免因饮食不节而引起的鱼蟹中*。
说起蟹,古有蛫,蜅觜,横行介士,无肠公子的别名,《本草纲目》将其归入介部,即甲壳类动物。蟹,全体皆可入药,其性寒,味咸,入肝、胃经,有清热,散血,续绝伤的功效,内服可以治疗胸中邪气热结痛,捣碎外敷可以治筋骨折伤;但外邪未清,脾胃虚寒及宿患风痰者慎用。《纲目》称其“不可同柿及荆芥食”,元代《日用本草》则有“不可与红柿同食。偶中蟹*,煎紫苏汁饮之”的记载,这一治法也流传至今。
然而,何谓“鱼蟹*”呢?其实,鱼蟹*也可以说是鱼蟹类中*,一般多是因为过度食用鱼蟹,或进食了有*、变质的鱼蟹,而引起的以头晕,肤痒,胸闷烦躁,或腹痛呕泻,甚至虚脱为主要表现的中*类疾病。
鱼蟹*多在秋季发生,要说其病因,最常见的还是过食螃蟹。有朋友连续数日顿顿品尝螃蟹美味后,稍有腹部着凉就会出现腹痛、腹泻、腹冷或者食欲不佳这些轻微中*的症状,一些脾胃本就虚寒的朋友,更易出现这类表现。
除此之外,螃蟹下锅之前没有刷洗干净,或为追求鲜嫩而蒸煮时间过短,或挑选的螃蟹不够新鲜,也会引起食蟹中*。同时,在享用螃蟹时,还要注意现烹现吃,避免过久存放,吃蟹时更应仔细“四除”,即除蟹胃、蟹肠、蟹腮,以及躲在蟹身里的六角形蟹心,切勿囫囵吞枣;食蟹后也要注意腹部的保暖。
江南民间食蟹,多会在蘸料中佐以生姜末,因其性微温,味辛,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鲜用能解鱼蟹*,既可单用也可配合紫苏。
今天,再说说不为大家所熟知的紫苏,解鱼蟹*多用紫苏叶,是指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叶子。其实,紫苏不止叶子入药,其茎和成熟果实干燥后也能入药,即紫苏梗和紫苏子,前者多用来治疗胃脘疼痛,后者多用于痰壅咳嗽等病。再说回紫苏叶,其原株植物紫苏遍布全国,多见于江苏、湖北和两广地区,一般多在9月上旬(白露前后)枝叶繁茂时采收叶子,以叶片完整、色紫、香气浓者为佳。
紫苏叶,性温,味辛,归肺、脾经,功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相传华佗因其叶下紫色,服之腹中舒适,故取名为“紫舒”,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紫苏,而紫苏治食蟹中*最早记载于《金匮要略》中,“紫苏煮汁饮之。”
如今,诸多蟹店在售卖螃蟹时,多会附赠一些新鲜紫苏叶,也可以在中药房中购买到紫苏叶干品,和螃蟹一起烹饪。一般是在蒸制螃蟹时,将蟹肚朝上,撒上少量苏叶,蒸熟食用时去除即可。若嫌紫苏叶香味过浓,则可在水中加入紫苏叶,待水沸散发出香味后,再加入螃蟹蒸制。若食蟹过多,或食蟹后着凉,出现腹泻、呕吐、肤痒等鱼蟹中*的症状,则应将紫苏叶煎煮成紫苏茶服用,一般用量为5-10克(鲜品翻倍),因其含有挥发油,不宜久煎,水开后煎煮五分钟即可趁热饮用。
相信各位吃货在读完本文后,学会了应对鱼蟹*的方法,或许还会在家中种上一盆紫苏以备不时之需,不过顾医生还是再次提醒各位,河蟹虽美,请勿贪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