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嘉迪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养蜂女能嫁到伊犁去吗
TUhjnbcbe - 2023/1/28 23:36:00
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m/

历史的光芒是微弱的,但它却散发着食物的诱人光芒,需要我们看得见。

在以前的文字里,我们说过,今天,人们享用的苹果起源于新疆北疆地区的野苹果,因此,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忽然又想到了苹果表皮之上散发出的光芒,以及苹果散发出的诱人馨香。深吸一口气,在漫长的回味里,历史的苹果不但被我看到了、嗅到了,还有了阳光给人生命的妩媚、灿烂,以及感观尤其是胃觉上的隐隐地、柔美地呼唤。

可可托海风景区

关于歌

《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是一首歌:“那夜的雨也没能留住你,山谷的风它陪着我哭泣,你的驼铃声仿佛还在我耳边响起……”唱的是可可托海草原上牧羊人和养蜂女,在漂泊生活中真心相爱却又无奈分离的爱情故事。养蜂女最后走了,嫁到了伊犁。据说那是一个雨夜,她一边走一边听着牧羊人唱着这歌,脸上已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了。

悲伤的故事会让人在哀伤失落中有太多的疑问,也希望这凄美的情爱故事能有那么一点点的圆满。于是,有人便问我:“养蜂女能嫁到伊犁去吗?”我说能。为什么呢?这样的事我见过,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隶属于甘肃省酒泉市,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是甘肃省唯一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3年前,我在这里采访时,遇到了一个哈萨克族的牧羊人,我问他:“从阿克塞能游牧到阿勒泰或伊犁?”他说:“赶着羊群,走到哪里吃在哪里、住在哪里,3年回去,3年后又回来。”

汉代嫁到伊犁草原的细君公主

这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呀?3年仅仅是一个数字,走到哪里吃在哪里、住在哪里是放牧的天性,不一定是“春湖秋山”(过去,游牧民族一般是春天汇集在湖边,秋天又去山林放牧,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的转场),只要他们愿意,可以到草原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如今在甘肃的哈萨克族就是这么来的,有人甚至把他们叫“甘肃哈萨克族”。据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还以同样的方式回了伊犁。甚至,他们中间如果有人想和伊犁草原上的亲戚相聚在一起,随时也都会采取这种方式。

游牧的历史大多是羊群留在草原上的足迹,过些日子就会被风雨吹刷散尽,除了人很难考察到其具体的留存。可可托海的养蜂女就这样嫁到伊犁去了。可可托海一般指可可托海镇。隶属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位于富蕴县北部,东临吐尔洪乡,南、西与铁买克乡相连,北同蒙古国毗邻。这里有个景区——可可托海风景区,也叫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景区由额尔齐斯大峡谷、可可苏里、伊雷木特湖、卡拉先格尔地震断裂带四部分组成。

可可托海风景区

如果还有“海”可寻,那就是伊雷木特湖了。一片蓝色的河湾,镇西南7公里处,由额尔齐斯河与它的支流卡依尔特河交汇而成,是经拦河筑坝而成的水库型湖泊。南北长5-6公里,东西宽1-2公里,湖面海拔米。伊雷木特,蒙古语意为“旋涡”,是卡拉先格尔地震断裂带上形成的断陷洼地,湖水最大深度为米。似草原少女的明眸,有一种勾人*魄的蓝。

伊雷木特湖(河)与喀纳斯湖一样,也曾是古代少数民族春天的聚会地之一,秋天,他们便去了阿尔泰的山间。我们以前说过,阿尔泰山是中国正北方民族与西北方民族的一个分界线,向西越过这里,古代中国便有了白种人。但在历史上,阿尔泰山南部的北疆地区民族构成非常简单,最早是我们史籍里记载的塞人,后来,这个概念被乌孙人融合,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西域三十六国(汉时期)

在乌孙人的时候,这里应该是怎样一个概念?乌孙曾经在战争中掠取人口,在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对匈奴一役,乌孙*队攻击匈奴右谷蠡王王廷,《汉书.西域传》记“获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犁污都尉、千长、骑将以下四万级……乌孙皆自取所虏获。”被掠人口理所当然成为统治阶层的奴隶。这中间的民族整合是显而易见的,也可以想象到此前乌孙赶走塞人是个什么样的状况。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乌孙人才族属不清,才有了唐代颜师古对《汉书·西域传》作的一个注中提到“乌孙于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弥猴者,本其种也。”按此说法,乌孙人应为赤发碧眼、浅色素之人种。但在今天,生活在当地的哈萨克族身上人们已经看不到这些了。

《汉书·西域传》又说:乌孙“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都是品种优良的马匹,仅次大宛马的“西极”。除马以外,牧畜有羊、牛、驴、骆驼、犬等,以羊居多。雌栗靡为昆弥的时候,乌孙国臻于最盛时期,估计全国牲畜数量高达.6万头,牲畜数量大致与清初游牧于伊犁河流域的准噶尔人相同。这马,在汉代时就能被进贡至中原王朝,而汉代的公主也能嫁到这片草原,可可托海的养蜂女有什么理由嫁不到伊犁去呢?

关于路

美丽的阿勒泰

历史可以是一首歌,也可以是一条路。从地图上看,新疆北疆是准噶尔盆地,位于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它的东面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面是伊犁草原,北面是阿勒泰地区,是不规则的三角形,地势向西倾斜,北部略高于南部。在西部的缺口上,来自北冰洋气流为盆地及周围山地带来降水。盆地的气流通道也是人文交流的通道,盆地中的沙漠、草原和林地也都是古老的丝绸之路。

前面的文字提到过,在古代这一区域的主要民族比较简单,塞人被乌孙人打败,建立了乌孙国。塞人的南移或成就了历史上的康居国。据《后汉书》记载,康居国西南都城与安息国相邻,东南与贵霜王朝的大月氏国相邻,北部奄蔡国、严国均已臣属康居,中部为康居国本土,形成中亚地区月氏、康居、安息三个大国鼎立的局面。此地“去长安万二千里”,东汉时期,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领地很大。

汉朝西域都护府

公元91年(永元九年)后,北匈奴被东汉击溃,而且鲜卑人在蒙古高原崛起,北匈奴又西迁康居,与郅支单于的残部会合。在北匈奴西迁浪潮的冲击下,康居被迫南迁到索格狄亚那(在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今乌兹别克一带)地区,因此,康居的地盘上不仅有塞人,而且还有了匈奴人,其在中亚的势力范围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势力大增。甚至,乌孙国的小昆弥(国王)子拊的弟弟日贰杀兄篡位后,因恐汉朝讨伐而逃往康居避难。

史书上说,康居国,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故康居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但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他们至少还有着匈奴人、乌孙人和塞人。而在汉文史料中往往将康居、粟特并称,并说康国为“康居之后”。真正影响到康居是在公元三世纪后,因为没有清晰的国界,史书中对康居自三国时就已称其为“粟弋”,专指当地居民的种类和地名了。南北朝时期,嚈哒势力崛起,康居相对衰弱。嚈哒人西迁后,康居国就不复存在了。而嚈哒人实际上和月氏人是同一个民族。

这样的一次民族融合,仅靠准噶尔盆地内部的势力显然是完成不了的,当然还需要来自阿尔泰山另一侧的蒙古高原上的势力,北匈奴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其后的鲜卑、柔然等等民族也都有过加入。他们来到新疆北疆地区,除了阿尔泰山山间本身的缺口之外,即由今蒙古国汗呼赫山、唐努乌拉山和阿尔泰山北端的这一缺口,向此进入今俄罗斯、向西进入哈萨克斯坦以及中亚,乃至更远。

阿尔泰山脉斜跨今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境,友谊峰一线即是民族融合的核心区域。在后来历史上,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是蒙古族,最有名的历史事件莫过于成吉思汗西征。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之后,有过三次大的西征,每次都要翻越了阿尔泰山,并在“也儿的石河”畔休整。“也儿的石河”就是今天的“额尔齐斯河”的古代称呼,它从阿尔泰山下的今布尔津县城边流过,在它上游30公里处,汇入它的一个重要水系正是风光迷人的喀纳斯湖,丘处机曾在此写下诗句“谁知西域逢佳景,澄澄春水一池平”,澄澄春水据说指的就是喀纳斯湖。而生活在这一带的我国少数民族被称为图瓦人,甚至被当成了成吉思汗西征时留下来的士兵,蒙古族的一个部落。

一个个山间的缺口在这里变成了一条条民族融合的路。路在这里是山川、是草地、是林地。除了民族融合,还有商贸与人文的交流。除上述外,还有河西走廊和青藏高原的人群,其中最著名的是唐朝从长安到丝路的路线,从今天的哈密吐鲁番地区到准噶尔盆地,沿天山山脉,经今哈萨克斯坦到达中亚及其以远。

还有就是或来自今青藏高原的羯族,在阿尔泰山南麓一带建立了呼揭国。西汉文帝前元四年(前),呼揭国被匈奴人征服,并且以单于子弟为呼揭王。《史记·匈奴列传》:匈奴人“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颜师古注《汉书·陈汤传》时,引东汉人服虔的话说:“呼偈,小国名,在匈奴北。”

奇妙的历史是:年,在现今的俄罗斯境内叶尼塞河流域,人们发现居住着一群“高鼻多须,深目睕睕”的人,专家们据考证他们是羯人后裔Ket,现存人。叶尼塞河几乎与鄂毕河平行着流入了北冰洋,而额尔齐斯河为鄂毕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阿尔泰山南坡,让鄂毕河成为了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中西伯利亚高原的分界。

河在这里面成了路,位于阿尔泰山更北的民族,沿着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一路南来,加入了在阿尔泰山北端友谊峰这一线的民族集会风景区域。

关于人

今天,很多人都认为以为是先有准噶尔盆地的名称,后有准噶尔部落、准噶尔汗国的名称,其实恰恰相反。蒙古这个名称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得很晚,而因准噶尔部落而得名的准噶尔盆地在历史上其名出现得更晚。现在所谓外蒙古在历史上其实主要是漠北喀尔喀蒙古,进入准噶尔盆地的蒙古人被称为西蒙古或漠西蒙古。漠西蒙古即是厄鲁特蒙古,曾为蒙古几大支流之一,是我国西北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

厄鲁特与其他中国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并无多少区别,被谁征服便会随了谁的民族名称,而厄鲁特本身的民族含量也许就是前文中所说的塞人、匈奴人、乌孙人、月氏人以及鲜卑人、柔然人等等民族的混合,蒙古人来到,它们也随了蒙古族。厄鲁特是清代才有的称谓,有时也称四卫拉特,在明代,他们被称为瓦剌。元代,他们属于察合台汗国。

察合台汗国(——)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由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依其领地扩建而成。察合台汗国最盛时其疆域东至吐鲁番、罗布泊、西及阿姆河,北到塔尔巴哈台山,南越兴都库什山,包括阿尔泰至河中地区(河中地区特指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大片地区)。其国北部相当或接近于历史上的康居国与乌孙国,其斡尔朵(宫帐)设在阿力麻里境内的忽牙思,遗址在今新疆伊犁霍城阿力麻里境内东北端,又叫又作阿里马,阿里马,为突厥语“苹果”之意。《长春真人西游记》云:“土人呼果为阿里马。盖多果树,以是名其城”。阿力麻里即为“苹果城”之意,在蒙古人到来之前,这里为信仰萨满教和景教诸突厥游牧部族的活动场所。

新疆伊犁霍城原始野生果林

“苹果城”这就这样被作为地名,散发出了历史的光芒。

巴鲁剌思、札剌亦儿和克烈亦惕三部是察合台汗国中蒙古族的主体,其统治者是察合台后裔。

巴鲁剌思是蒙古族姓氏之一,来自巴鲁剌思氏部。据《蒙古秘史》载,成吉思汗八世祖蔑年土敦的孙子长得魁伟雄壮,茶饭量很大,取名叫巴鲁剌岱。巴鲁剌岱组织了巴鲁剌思氏族,其后人形成巴鲁剌思姓氏。蒙古征服花剌子模国后,察合台出镇西域,乃蛮、克烈、札刺亦儿、巴鲁剌思、阿鲁剌惕、杜格拉特也有被分配,以巴鲁剌思最被器重。他们后来突厥化与伊斯兰化,采用察合台语,成为突厥化蒙古人。

札剌亦儿部落,《元史·太史本纪》亦作押剌伊而。札剌亦儿是迭列斤蒙古的部落,分十部。最著名的是木华黎,忙哥撒儿的札阿惕部。札剌亦儿人的来源有两部分:随蒙古部从大兴安岭迁出,一部是在回纥牙帐附近,为回纥牧骆驼。札剌亦儿在辽朝曾经打败蒙古部,后因反辽失败,逃往蒙古部,与蒙古部争夺牧地。在贝加尔湖附近被成吉思汗七世祖海都打败。成为蒙古部世仆。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札剌亦儿人被分配给自己的子孙。

阿勒泰地图

克烈亦惕属于克烈部,辽、金时代蒙古高原的强大部族。居地在土拉河、鄂尔浑河上游一带。据《史集》记载:古昔此部之王生有八子,皆皮肤黝黑,因被称为“克烈”,后来诸子之裔各成部落,自立姓氏,唯继承王统的一支以克烈为名,其馀诸部都服属于克烈之王。成吉思汗建国后,将克烈人分编入各千户。在蒙古国和元朝时期的后妃、大臣、将领中,有不少著名的克烈人。克烈人作为蒙古民族的组成部分,一直存在着,后来的卫拉特蒙古和鄂尔多斯、察哈尔等地蒙古族中,均有克烈姓氏。

厄鲁特就是清朝时对察合台汗国遗落在这一区域蒙古人的总称。主要是五大部,准噶尔部即是其中一部。准噶尔部的强大,让准噶尔盆地与部落名同名。但更为有趣的是,在蒙古金帐汗国时期才逐步形成的俄罗斯帝国,却在俄罗斯阿尔泰边疆区和阿尔泰共和国,以“阿尔泰人”为生活在该区域的人们命名。

伊犁草原

“阿尔泰人”分为南北两支。北支阿尔泰人在沙俄时代被称为黑鞑靼人,包括土巴拉尔人、切尔坎人、库满金人,南支阿尔泰人曾被称为白卡尔梅克人、阿尔泰卡尔梅克人、山地卡尔梅克人等,包括纯阿泰人、铁连基特人和铁列乌特人。就族源讲,北支由突厥、萨莫迪和乌戈尔等民族长期混合形成,南支主要由6—8世纪分布在当地的古突厥部落与13世纪、15—18世纪移入该地的蒙古部落混合而形成。

阿尔泰共和国位于欧亚大陆中心、西西伯利亚南部的阿尔泰山地,东邻图瓦共和国、南与哈萨克斯坦、中国和蒙古接壤。从地理上讲,处于我们前文中所说由今蒙古国汗呼赫山、唐努乌拉山和阿尔泰山北端的这一缺口,但在这里我们却看不到蒙古族,甚至在如今俄罗斯的个民族中都没有蒙古族。

帝国的疆界改变了民族的称谓,中国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仍在歌唱,民族的问题就像养蜂女脸上的雨水和泪水,让人难以分清谁是谁。悲伤与无奈在所难免。

美丽新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1
查看完整版本: 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养蜂女能嫁到伊犁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