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国语》有“西方之书”,《诗经》有“西方之人”,“《楚辞·离骚》有“朝发轫於天津兮,夕余至於西极”,《庄子·让王篇》载:“昔周之兴,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二人相谓曰:‘吾闻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试往观焉。’《楚辞·远游》有“凤皇翼其承旂兮,遇蓐收乎西皇。”姜亮夫校注:“西皇,西方天神也。西方庚辛,其帝少皞,少皞即西皇。”宋欧阳修、范仲淹等《剑联句》:“南帝输火精,西皇降金液。”
汉以来成为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狭义专指葱岭以东而言,广义则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都在内。后亦泛指我国西部地区。
《汉书·西域传序》:“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馀,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馀里,南北千馀里。东则接汉,阸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
“西域”是一个享誉国内外的历史区域性地名,得名于西汉宣帝时期,原指西域都护府辖地,后演变为包括今新疆及其以西广大地区之名了。
尚在汉武帝时期,西汉主要开拓天山南路地区,当时虽同天山北路诸国有一定交往,但并不很多。从《史记》的诸多记载看,
据《汉书.帝纪》记载: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将众人来降,西汉王朝遂“使都护西域骑都尉郑吉迎日逐,破车师,皆封列侯。这里的“西域”,是历史文献对这一地名的最初记载之一。从上可知,“西域”地名,是在中原人民和西汉王朝在开拓天山南北路广大地区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一个区域性地名。至于这一地名最早出自何人之口或何人之著述,因限于资料,直至如今仍无以确断。班固在《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中记载说:神爵中,郑吉“既破车师,降日逐,威震西域,遂并护车师以西北道,故号都护。都护之置自吉始焉”;“上嘉其功效,乃下诏日:都护西域骑都尉郑吉,拊循外蛮,宜明威信。”。郑吉于是“中西域而立莫府,治乌垒城..汉之号令班西域矣”。此外,这一时期其它与“西域”地名有关的记载虽然较多,但都无碍于“西域”地名产生于西汉宣帝时期之说。
“西域”这一历史区域性地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若就历史上对这一.地名的使用而言,大体可分两个时段,即从西汉宣帝设西域都护府至清乾隆置伊犁将*府,“西域”为历朝历代的现存地名或现实使用地名;从清乾隆置伊犁将*府至今,“西域”变成了一个历史地名,从此将其主要用于古代边疆史地的研究。
“西域”地名所涵盖地理范围,是历史地理学界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引起争议的原因主要是历史文献对“西域”地名所涵盖地理范围情况记载较为复杂造成的。这是说,从两汉至明清,历史文献记载中的“西域”地名所涵盖地理范围大体上是三种情况:一是《汉书.西域传》所说西域“本三十六国”;二是西域是西汉与东汉西域都护府辖境;三是西域为两汉西域都护府辖境与中亚、中东、南亚、南欧和中国西南等广大地区之总称。正是由于种种原因,历史文献所载“西域”地名所涵盖地域存在以上歧异情况,故有学者提出了“狭义西域”和“广义西域”之说。“西域”这一西北边疆区域性地名,在产生初期,其所涵盖地理范围是清楚的,本无含混之处。如《汉书.西域传》明确记载:西域“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厄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从这一记载可以得知,葱岭和今伊犁地区以西、以南诸国均不属“三十六国”,故不在“西域”地名涵盖之下。显然,此“三十六国”之地,便是最初的“西域”,亦是所谓“狭义西域”了。
“狭义西域”和“广义西域”之说的出现,虽然是晚近之事,但从历史文献记载看,尚在“西域”仅为“三十六国”之际,“广义西域”的现象即已出现了。汉武帝在位时期,虽然主要开拓天山南北路,但同时也“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枝、身*国”,与大宛以西、以南诸国频繁交往。从武帝后期至宣帝中期,约经半个世纪的开拓经营,原“三十六国”之西的一些国家相继归服汉朝,所以,神爵二年(前60年),首设的西域都护府之辖区,在“三十六国”疆城基础上便扩大到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至此,“广义西域”地名的涵盖地域便更为明晰了。随着丝路贸易活动的兴盛,中原王朝同西域“三十六国”及其以西、以南地区国家交往更为频繁了,交往国家也更多了。可是,《新唐书.西域传》所载“西域”国家仅27个,现将原“三十六国”之外国家按地区予以简介:属南亚国家者为“泥婆罗”(今尼泊尔)、“天竺”(今印度)、“厨宾”’(位今巴基斯坦东北、印控克什米尔境)、“简失密”(位于今巴基斯坦北部)、“师子”(今斯里兰卡)、“大勃律”(位于今巴控克什米尔境)、“摩揭陀”(方位不详);属中亚、中东国家者为“康居”(位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宁远”(方位不详)、“吐火罗”(位于今阿富汗境)、“谢”(方位不详)、“识匿”(位于今阿富汗境)、“骨咄”(方位不详)、“波斯”(位于今伊朗境)、“拂林”(唐时为东罗马及西亚地中海沿岸、宋时为小亚细亚)、“大食”(位于今伊朗等地);而位于今西藏北部、青海西南部的“苏毗”、位于今青海东南部与四川西北部的“*项”(即弭药)亦载录于《新唐书.西域传》。以上记载表明,唐代“西域”地名所涵盖地域,既扩大到了今南欧、地中海东岸一带,又扩大到我国西南与西北部分地区。看来,这一时期“西域”地名所涵盖地域已同“三十六国”疆域相去甚远了。
《明史.西域传》所载“西域”国家、地方*权与边疆诸卫共60多个,大致分布于三大区域,即今新疆与甘肃西北;青海、四川西北与西藏;中亚、中东等。《明史●西域传》所载最远国家为“天方”(位于今沙特阿拉伯西部)、“默德那”(今沙特阿拉伯西部麦地那)等。这也是一种“广义西域”的情况。然而,这种把今甘肃西北(即嘉峪关之西)、青海省西北、四川省西北和西藏地区都扩大到“西域”地理范围的“广义西域”情况与人们传统的“西域”观念实在是大相径庭了。可是,这一“广义西域”地理范围却未包括南欧、北非与中东所有国家,而《清史稿》中尚未设《西域传》,从而可以说,在清末、民国初,“西域”地名在正史中已变成了历史陈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