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
新书
-99读书人-
入库图书推荐
3月书架
*点击封面可进入微店订购本月图书*受疫情影响,微店部分地区快递限发,您也可在京东当当搜索书名并订购新书外国文学/小说
《房间里的母亲》
[加拿大]希拉·海蒂著
赵美园译
●“母性”这个词的终极含义是对母亲的崇高纪念,通过模仿和致敬母亲的付出,“我们”自己变成了“母亲”。
●作为集中营的幸存者、却为了家庭牺牲事业的外祖母;选择事业忽略家人的母亲;在38岁对生育依然犹豫不决的我:三代女性的肖像,对生育意义的彻底追问、重写、锚定
●加拿大作家希拉·海蒂的半自传性小说,对不在场的“母亲”至为动人的书写
●要回答母性对个体的意义,必须去反向地去爱和追寻,去诚实地追寻自己的母亲
《房间里的母亲》是加拿大作家希拉·海蒂半自传性的小说,也是女作家为生育和生存意义焦虑的内心独白。“我”是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作家,在即将告别育龄的时候,突然对是否应该和已育有一女的伴侣迈尔斯生孩子产生了严重的焦虑。
“我”效仿《易经》的卜卦,通过三枚铜钱的结果来占卜,试图获得让自己平静的答案。在诉诸偶然或神秘启示或无意识的过程中,“我”清晰地看坚固而无情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对母职长久的规范和扭曲。同时,“我”也开始追溯家族其他女性的个人史,比如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的外祖母受挫的人生,比如母亲为了追求事业、长期在家庭生活中缺席给子女带来的长期困扰。
在小说的结尾,“我”最谅解了母亲,并承认对母亲无比深沉的爱,最终“我”将自己选择不生育的决定作为另一种向母亲致敬的方式:“我”的母亲努力工作直到老年,是为了实现她自己的母亲未竟的目标;而“我”也终于告别自我吞噬的无穷追问、欲望和恐惧交织的白日梦,投入写作。“我”选择要面对的人,不是“我”可能的儿子或女儿,而是“我”的母亲,“我”决定效仿她,让工作成为自己的意义所在。
《永远在上》
[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著
林晓筱译
●天书?神作!——“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我们这个时代作家中的独特存在,美国千禧一代青年追逐的精神偶像
●媲美托马斯·品钦、唐·德里罗的后现代小说家,与乔纳森·弗兰岑并称美国文学“双璧”
● 天才奖得主,代表作《无尽的玩笑》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年以来世界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一,遗作《苍白的国王》入围普利策奖。
●华莱士生前最后一部短篇小说集,入选年《纽约时报》年度图书
《永远在上》是美国当代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九篇风格各异、精彩独特的短篇小说,其中包括备受赞誉的名篇《永远在上》,以及欧·亨利短篇小说奖作品《美好的昔日霓虹》。通过这九个故事,华莱士用他独特的方式探索了梦境、现实、创伤,和人类意识的深刻本质。华莱士以他惊人的洞察力和天才的文学禀赋,漩涡般的语言风暴和漫画式的人物场景,冷幽默的文风和深沉的哲学思考,为世人描绘出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内心的茫然无序与孤独。
《世界在书店中》
[英]亨利·希金斯编著
彭伦译
●十三位作家写给书店的“温暖情书”!
●从这里开始,让你成为一个不可救药的爱书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书店面临危机的时代。它们的生存正在遭受房租的威胁,遭受网络书店的挤压,读者的注意力被其他更轻松、营销砸钱更多的娱乐方式所吸引。书中的这些文章,是作者们对书店的赞美与致敬:认可它的价值,赞颂它的魅力。每一篇文章都会写到他们所钟爱的一家书店、一种书店文化或者一个具体的地方。无论走到哪里,书店始终是他们精神上的故乡。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6》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编
唐江等译
●本书收录以下15位著名作家的长篇访谈:拉尔夫·艾里森、罗伯特·弗罗斯特、伊利亚·爱伦堡、路易-费迪南·塞利纳、阿瑟·米勒、约翰·多斯·帕索斯、海因里希·伯尔、哈罗德·布鲁姆、钦努阿·阿契贝、罗伯特·戈特利布、约翰·勒卡雷、A.S.拜厄特、乔纳森·弗兰岑、埃马纽艾尔·卡雷尔、凯尔泰斯·伊姆莱。
●15位知名译者:唐江、陆源、彭伦、文泽尔、杨向荣、林晓筱等15位知名译者联袂翻译。
●10+幅珍贵手稿:独家收录10+幅珍贵作家手稿图,带你重返文学杰作的诞生现场。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ParisReview)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四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之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躁动的解析》
[英]布鲁斯·查特文著
陶立夏译
●旅行文学经典作家布鲁斯·查特文抒写一颗永远年轻的心:我们为什么躁动不息,为什么总被远方吸引?
●《夜航西飞》译者陶立夏倾情翻译
早在成为举世闻名的旅行作家之前,查特文就已经定期通过专栏写作为自己将来的职业打磨风格,广泛涉及《星期日泰晤士报》《时尚与美容》《今日历史》《纽约时报书评》等杂志。从艺术品专家到考古学者,从译者到作家,在他职业生涯的每次转折与变迁中,他都始终坚持写作,直至一九八九年逝世。
这些先前被忽略或未曾出版过的查特文遗珠——短篇故事、旅途闲笔、散文、报道和评论——自书评、文档、文学刊物和杂志中选取出来,首次齐聚于此。这些作品涵盖了作者职业生涯的每个时期和方方面面,反映了其作品恒久不变的主题:寻根与漂泊,浪迹与异域,拥有与放弃。
从这些数量充裕的“闲来之笔”中甄选出佳作结集成这本文集,旨在向读者提供一本关于布鲁斯·查特文的阅读手册,一本洞悉作者人生与作品的珍贵“导览”。
《终场故事集》
[爱尔兰]威廉·特雷弗著
杨凌峰译
#短经典精选#
●“爱尔兰契诃夫”威廉·特雷弗的短篇小说遗作结集
●用十个故事描写普通人生活中的戏剧性瞬间,探讨人类精神深处的孤独与失落
本书是爱尔兰作家威廉·特雷弗的短篇小说遗作结集,出版于二〇一八年,被《纽约时报》选为年度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