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嘉迪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霸王条款译的善意满满,欺负别人不懂外语意
TUhjnbcbe - 2022/10/25 5:23:00
拉萨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1.html

作者:风千里

19世纪后半叶,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方新老殖民帝国再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在当时如饥似渴地寻找原料产地与市场的列强眼里,尚未开拓的非洲大陆无异于一块蕴藏着巨大财富的处女地。一波又一波殖民者打着探险与科考的名义,深入非洲腹地,如猛虎恶狼般肆无忌惮地抢占土地掠夺资源。

然而,再大的肥肉,也挡不住群狼这般贪婪的撕咬。随着对非洲地理探索的接近尾声,各大殖民帝国难免会为利益分配问题发生冲突,而一旦在殖民地的冲突失去控制,则会进一步影响到欧洲地区的安全。为了平衡各方势力,避免不必要的潜在冲突,在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倡议下,在非洲进行殖民扩张的各列强于年在柏林召开西非会议(又称“刚果会议”,即Kongokonferenz),会议最终达成“刚果议定书”(Kongoakte),非洲已被勘探和开发的土地像被切蛋糕一样被列强瓜分,而剩余的土地,各国会依照议定书中的“有效原则”(PrinzipderEffektivitt,即谁最先有效占领便归属于谁)在以后作进一步处理。在西非会议的影响下,西方瓜分非洲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而在众多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背后,非洲的土地上又出现了意大利人的身影。

讽刺柏林西非会议的法国时*漫画

早在统一战争刚刚完成后不久,意大利就迫不及待地撕下昔日被压迫国家的面具,呲出了殖民主义的獠牙。年,意大利在东非海岸的阿萨布湾(AssabBay)建立港口与定居点,并买下了吉布提附近的土地,开始早期的殖民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意大利的殖民者不断深入非洲内陆,这不可避免地与激化了他们与其他敌对势力的矛盾。

年的意属阿萨布港

不过此时意大利面对的还不是英法这样的老牌殖民帝国的阻拦,而是本土世居民族的挑战。在意大利新殖民地的西面,是已经屹立千年的基督教古国——阿比西尼亚帝国(即今埃塞俄比亚的前身),此时的她正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在内部,王朝更迭频繁,国内四分五裂,局势动荡,在外部,北方新崛起的马赫迪苏丹国虎视眈眈,屡犯边境,而西方殖民势力纷至沓来更是让这个古老帝国疲于应付。

年,雄才大略的特沃德罗斯二世皇帝(TewodrosII)消灭了最后一个藩国——绍阿王国,分裂的阿比西尼亚一度复归统一。但不久之后英国势力便找上门来,年英国借口阿方扣留英国外交人员而派遣远征*侵略阿比西尼亚。第二年春便攻克首都,特沃德罗斯二世自杀,妻儿被英*所虏,特沃德罗斯王朝绝嗣。之后又经历了特克勒·吉约吉斯二世的短暂统治后,原是地方封臣的蔑儿察称帝,是为约翰尼斯四世(YohannesIV),他在位期间,阿比西尼亚与马赫迪冲突加剧,战争不断,这给了意大利殖民者以可乘之机。

阿比西尼亚动荡时期先后即位的三位皇帝:特沃德罗斯二世(左),特克勒·吉约吉斯二世(中)和约翰尼斯四世(右)

此时执掌意大利国*的是第11任首相弗朗西斯科·克里斯皮(FrancescoCrispi),他是意大利民族英雄马志尼与加里波第的支持者,更是意大利统一运动的功臣之一。但此时他却极力推行殖民扩张*策,力图在瓜分非洲的浪潮中分得一杯羹。而挡在意大利面前的阿比西尼亚无疑成为了他的眼中钉。正当意大利人盘算着如何对其用兵时,一个叫萨勒·马里亚姆(SahleMaryam)的年轻贵族走入了他们的视野。他原是绍阿王国的王子,王国覆灭后他流亡在外,之后纠集旧部推翻了特沃德罗斯二世在当地的统治并复国,演绎了一出精彩的王子复仇记。此时的他显露出更大的野心——争夺阿比西尼亚皇位。他开始暗中需求意大利人的支持。不久,马里亚姆便与意大利缔结和约,愿意在意大利侵入阿比西尼亚时保持中立,并提供情报支持。意大利人投桃报李,慷慨赠与他条步枪。

即位为皇帝的孟尼利克二世及其皇后塔依图·贝图尔

年,意大利人首次入侵阿比西尼亚,攻占东部重镇萨阿提(Saati)。同时北部马赫迪长驱直入,并击溃约翰尼斯四世率领的帝国主力,皇帝本人更是中枪身亡,阿比西尼亚一时间又陷入国中无主的境地。这时在地方贵族的支持下,众望所归的马里亚姆被推举为皇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尼利克二世(MenelekII)。在即位后,他为了稳定外部局势,一度积极与东面的意大利殖民势力交好,甚至在即位的当年就与意大利签订了《乌西亚利条约》(TrattatodiUccialli),根据条约,孟尼利克二世慷慨地承认之前意大利侵占的部分阿比西尼亚领土为意大利所有,意大利为此向阿方支付了万里拉。意大利立即将这些土地与先前的殖民地合并成为意属厄立特里亚,意大利人终于在非洲取得了块像样的殖民地。而孟尼利克二世也获得了意方更多的*事援助。

意属厄立特里亚成立后,意大利国内的儿童宣传画,图中四位土著小孩向手持意大利国旗的白人小孩叩头。

然而孟尼利克二世与意大利的蜜月期并没有持续多久。二者后来关系破裂乃至兵戎相见,问题还是出在当初签订的《乌西亚利条约》,条约中第17条的原文为:

“SuaMaestàilRedeiRed’EtiopiaconsentediservirsidelGovernodiSuaMaestàilRed’Italiapertutteletrattazionidiaffaricheavesseconaltrepotenzeogoverni.”

(阿比西尼亚皇帝陛下允许意大利王国*府代为处理其与其他列强*府进行的一切商贸事务)

如果阿方同意该条,那么等于将部分外交权让与意大利,使其间接成为阿方的宗主国。对于一个独立国家的元首而已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而在双方讨论条约细节时,负责翻译的阿方人员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意大利语水平不足,居然在将条约译为阿姆哈拉文时,把该条款翻译成:

“SuaMaestàilRedeiRedEtiopiapuòtrattaretuttigliaffarichedesideraconaltrepotenzeogovernimediantelaiutodelGovernodiSuaMaestàilRed’Italia”

(阿比西尼亚皇帝陛下在处理与其他列强的外交事务时,可以由意大利王国*府出面调停)

就这样,原本图谋阿比西尼亚国家主权的霸王条款,被翻译“妙笔生花”地变成了一行无关痛痒的文字。当时的孟尼利克二世当然不会在意这种似乎在释放善意的条款。

可到了意属厄立特里亚成立后,意大利兴冲冲地拿着这份条约在欧洲*坛上宣布阿比西尼亚为其保护国后,听到消息的孟尼利克二世一脸蒙逼,心想,我一个独立帝国,怎么就成你意大利的小跟班了?他赶紧翻出条约原件重新托人翻译,这才发现之前的大错。

无奈之下,孟尼利克二世只好致信欧洲各国*府,说明事情原委,极力强调自身是独立国家。但此时的欧洲各国基本默认了阿比西尼亚是意大利喂到嘴边的肥肉,全体作壁上观。加上意大利方面粗暴无礼的外交质问,恼羞成怒的孟尼利克二世一气之下宣布废除《乌西亚利条约》,任凭意大利人怎样软磨硬泡,重金贿赂都无济于事。意大利与阿比西尼亚顿时走到了彻底决裂的边缘。

年底,极力支持殖民扩张的克里斯皮再次上台组阁。孟尼利克二世此前的动作在他看来无异于蓄意挑衅,既然文的不行就只能动武了。最初意大利人尝试重金利诱阿比西尼亚国内的封建领主,唆使他们起兵推翻孟尼利克二世,但收效甚微。最后意大利只得派遣远征*强迫孟尼利克二世。

已经是第三次组阁的克里斯皮和他的幕僚在过去的几十年看惯了他们的欧洲同行是如何在非洲大陆上纵横驰骋,飞扬跋扈的。同时欧洲列强,意大利人也开始蠢蠢欲动,有样学样了。克里斯皮内阁在年夏任命厄立特里亚总督奥勒斯特·巴拉蒂埃里(OresteBaratieri)为总司令,集结1.4万余兵力(包括当地招募的土著兵),杀气腾腾地杀向阿比西尼亚北部边境。

意大利*最先遇到的只是边境一带驻防的地方领主*队,这些*队装备陈旧,大多数士兵还在使用大刀长矛,且素质低下,在面对意大利*队的近代化武器时纷纷落败,很快阿比西尼亚的防线就被撕开了一道缺口。

一名手持长矛与藤牌的传统阿比西尼亚武士。这些武士是地方领主部队的主要组成部分。装备落后的他们显然不是意大利近代化*队的对手

但意大利*队面对的敌手,却远非英法等老牌殖民者在非洲接触到的松散部落联盟,而是有相当程度的组织能力的封建帝国。尽管以今天的眼光看,阿比西尼亚帝国完全是旧时代的产物,但其*队的作战能力却是绝不能小觑的。很快,孟尼利克二世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动员兵力,接到动员令的封建领主和平民意识到:这已经不是过去司空见惯的国内权力斗争,而是事关民族存亡的解放战争。巨大的危机意识让原本一盘散沙的阿比西尼亚顿时变得异常团结。短短几个月时间,孟尼利克二世的麾下就集结了十多万装备有近代化武器的*队。阿比西尼亚的这些变化却并没有得到傲慢自大的意大利人任何的重视。

1
查看完整版本: 霸王条款译的善意满满,欺负别人不懂外语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