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嘉迪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秋寒渐起5个部位要保暖
TUhjnbcbe - 2025/7/21 17:04:00
北京哪里治白癜风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zj/


  寒露已过,天气渐寒。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秋季的第5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在这个时间节点,天气将由凉爽渐渐转变为寒冷,秋寒渐起,早晚温差明显,秋燥亦甚。此时节,我们该如何养生呢?饮食以谷物类食物为主少量进食肉类
  寒露之后,凉燥更加明显,寒邪逐渐盛行,凉燥和寒邪叠加就造成了多事之秋,这个时候应该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警惕感冒、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中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肺炎等疾病也不可忽视。
  此时节可以通过饮食调护来温胃暖脾,养阴润燥,以达到固护脾阳和肾阳的目的。深秋时节的食补应以平补为主,这个时节自然界中五谷丰登,应以谷物类食物为主,蔬菜为辅,少量进食肉类。各种养生粥和汤类在这个时节是最合适了,比如山药红枣粥、银耳百合汤、板栗粥等。
  药王孙思邈曰:“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板栗是深秋的“肾之果”,可以厚肠胃,补肾气。栗子是既补肾又补脾的果子,有水土合德之功,相当于调和了先天、后天两个根本,所以栗子既可令肠胃之气充实,又可令人肾强耐饥。熟板栗脾肾兼补,且以补脾为主,经常腹泻、便溏的人,吃熟板栗就可以调理。
  虽然栗子很补,但也要根据自身情况适量食用。医书上曰:“多食则气滞难消”,吃多了容易消化不良,反而伤脾。另外对于脾胃有湿、有热、有食积的人,也不宜多食。
  此外,饮食方面宜食酸性和热饮食物,少吃辛辣刺激、香燥和生冷食物。由于天气干燥易出现口渴、咽干、唇燥、皮肤干涩等秋燥病,宜食梨、苹果、葡萄,以及银耳、莲藕、百合等具有润肺、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
  推荐一道美食:山药红枣炖鸡汤
  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品,将它与鸡肉搭配制成山药鸡汤食用,更有平补脾胃的功效。
  原材料:鸡、山药、枸杞、葱、姜、料酒、盐。
  制作方法:鸡肉清理干净,剁成小块,以备用。把葱、姜分别洗净,姜切片,葱打成葱结。将切好的鸡块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用大火烧开。
  烧开后撇去浮沫,加入一汤匙料酒。放入切好的姜片、葱结。煮开后转小火,加盖,大约炖30分钟。将山药去皮切成小块,枸杞用清水冲洗后,一起加入锅中,继续加盖炖10分钟。
  最后,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即可。穿衣5个部位不能挨冻
  寒露之时,气温持续下降,保暖尤为重要。此时,5个部位不能挨冻。
  头部不能冻:头为诸阳之会,如果保护不好,阳气会丧失,头部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腹部不能冻:腹部有很多重要经脉,如脾胃经、肝肾经穿过,任冲督三脉起于腹腔内。此处受凉将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对脏器功能都会有影响。例如有胃病史的人受寒易胃疼,经期女性受寒容易痛经等。
  不妨贴身穿一件背心,出门的时候也可以穿一件坎肩或者马甲,护住腰腹部。但注意衣服别换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为主,“不穿单衣”也是寒露养生的重要一点。
  脚部不能冻:寒从脚生。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肾和脾胃的经脉都起源于脚。由于双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如果脚部受寒,则血液流动瘀滞,全身血液供应将出现不足,脏器功能继而受损。
  关节不能冻:天气变化、潮湿受凉会导致关节炎疼痛加重。膝关节是人体的主要负重关节,滑液是关节间的液体润滑剂。人体膝关节约含有滑液0.5毫升,滑液的黏度直接与黏蛋白的含量有关。当气温下降时,滑液中的黏蛋白含量增多,便增加了滑液的黏度,影响了关节的活动。
  颈部不能冻:脖子是寒气入侵的主要部位,会导致咳嗽、感冒、嗓子发炎。
  戴条围巾可有效保暖颈部。宜经常模仿“乌龟伸脖”的动作,前后伸缩脖子,再左右转动。起居早睡早起适量运动
  时至秋日,人体气血运行也随“秋收”之气而内敛,并逐渐向“冬藏”过渡。故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肺志安宁,收敛神气。
  寒露过后昼短夜长,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进入了“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所以,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收敛阳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可使肺气得以舒展。因此,养生要做到早睡早起。
  也可每晚临睡前泡脚,用40摄氏度左右的水温(不烫手)泡15分钟即可,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质量。泡脚时也可加点米酒,在木桶或脚盆里放适量热水和米酒,水和米酒是1∶1的比例,再加几片生姜,比单纯用热水泡脚更加有利于活血暖身,改善身体怕冷的症状,同时还会有帮助睡眠的作用。
  此外,秋冬季节,在家里也不妨备一点紫苏叶(药店有售),泡脚、泡水、凉拌都行。紫苏叶又叫苏叶,主要作用就是解表、散寒、理气、和营。
  寒露后,气温下降,空气干燥,感冒发病率上升,日常应保持室内通风,每天通风时间应大于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同时要注意室内保持一定的湿度。
  另外,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如散步、爬山等,既可调节精神,又可强身健体。但要避免雾天进行室外活动,秋雾会刺激人的眼睛和黏膜,容易诱发慢性呼吸道疾病。情志赏菊登高化解阴霾心情
  寒露以后,秋风瑟瑟扫落叶,白天日照逐渐减少,天气阴沉,人的心情也容易随之低沉,正所谓“伤春悲秋”,情绪敏感的人们就会容易情绪低落,有些人甚至出现季节性抑郁。中医认为,易发怒、脾气暴躁、焦虑情绪都会大动肝火,不利于养阴。此时要学会潜藏情志,出现紧张、激动、抑郁情绪时,要学会及时调整。
  此外,悲伤之气还易伤肺,影响肺气的宣发功能,会出现胸闷、气短等不舒服的症状。此时可以对肺经进行按摩:每日晨起时,可沿着手太阴肺经循行之处(双臂内侧外缘,自胸走手)进行拍打,并按摩迎香穴、印堂穴、天突穴,揉至局部皮肤微微有热感即可,有振奋肺气、祛风散寒之功。
  秋日正是菊花遍地开放的时节,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菊花是秋日的一道美景,不妨去赏秋菊。
  另外,登高也是不错的抒发化解秋日阴霾心情的选择,登高远眺,高喊几声,呼出胸中浊气,宣发肺气。外出登高,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可以在天气晴好的时候,趁着秋日暖阳去登高赏秋景。
  中老年人膝盖不好的尽量不要登高,可以选择打太极或者练八段锦等运动方式,既可舒缓情志,还有固本培元之功,作用更为持久,且对虚损体质者尤其合适。保健灸穴位调脾胃补肺气
  按摩中脘穴:调理脾胃
  定位:腹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功效:本穴为阳明胃府的募穴,又为腑会之所。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的穴位,多用于六腑病的治疗。能和胃气、理中焦、化湿滞,因而本穴可治消化系统疾病。补之能益脾胃,补脏腑之虚损,可治疗一切脾胃疾病,是常用的调理脾胃的穴位。
  艾灸:一般进行温和灸,操作时点燃艾条一端,对准穴位,约2—3厘米左右进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热感即可,一般每侧灸10—15分钟,皮肤稍微红晕即可。
  按摩肺俞穴:补益肺气
  定位:肺之背俞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肺主宣发,外合皮毛,本穴可宣降肺气,可治疗外邪侵袭所致之外感表证,或风邪留滞于肌肤之皮疹、瘙痒等皮肤病。本穴也是肺的精气转输之处,可补益肺气,为治疗肺气虚损所致诸疾之要穴。
  艾灸:一般进行温和灸,操作时点燃艾条一端,对准穴位,约2—3厘米左右进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热感即可,一般每侧灸10—15分钟,皮肤稍微红晕即可。注意晚上7点后不进食
  研究发现,晚上7点后进食,或就寝前两小时内进食者,夜间血压不降、一直保持高位的可能性是不进食者的2.8倍。
  所以,寒露过后,晚上7点之后不宜再进食了,另外,高血压患者本来就是高危人群,夜间血压再不降的话,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风险会高得多。
  此外,每到气候变冷,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加,有脑血栓病史的人尤其要注意清晨和晚间适量饮水,可以稀释血液,防止栓塞。
  另外要提醒的是,高血压患者夜间不要因为起夜怕凉而憋尿,否则会使血压升高,引起脑出血或心肌梗死,严重的还会导致猝死。记者丁婷婷整理

1
查看完整版本: 秋寒渐起5个部位要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