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殖民地历史上,法国是唯一一个与英国同等量级的国家,它的殖民地从面积上讲超过了英国,人们也总是拿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地政策作对比。
与英国的间接管理不同,法国推行的是直接管理。英国的每一块殖民地都是一个拥有健全功能的小政权,有一个总督代表着行政分支,也有一个类似于议会的机构负责立法事务,具有一定的自治权。法国的殖民地却和法国本土的其他地区一样,是法兰西帝国里的一个不能独立运行的零件。
如果用人体来比喻殖民地和帝国,那么英国的殖民地就是一个个单独的小孩,英国是这群小孩的托管人;法国的殖民地却只是法兰西这个庞大身体里的个个器官,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身体,共同维持法兰西的运转,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
在殖民地管理上,法国也比英国严格得多。一个殖民地只具有单一的功能它们为帝国生产某种单一的原料,有的甚至连原料加工都不会做,只能送到母国去加工,完了之后再运回殖民地。
这种单一模式,使得法国的殖民地都不具有独立成长的条件。法国人这么做,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国家是集权式的,早已习惯了集权思维。但另一方面,这也是防止殖民地脱离帝国的一种措施。
即便到了现在,殖民地已经脱离了法国几十年,许多国家仍然不得不服从于这个体系。它们生产单一产品,缺乏加工业,忍受着法国强加的高价。
可是,当加纳从英国独立后,原本安静、缺乏条件的法国殖民地也突然要求独立,法国政府无力镇压殖民地的呼声。
法国在非洲的势力范围包括了如下几类。
第一类是北非的阿尔及利亚,这里由于靠近法国,居住了大量的法国人直被认为是法国的本土。阿尔及利亚在独立之前人口是万左右,其中法国人占万左右,虽然只有百分之十几,但在整个非洲地区,已经算是殖民化最彻底的。如果要将这里放弃,意味着这多万法国人都要回到法国本土但他们在法国已经毫无财产,不可能回去了。
第二类是北非的其他两个保护国:摩洛哥和突尼斯。这两个国家有自己的统治者,但法国作为宗主国拥有极大的权力。
第三类是法国在西非、赤道非洲的两个殖民地联合体:法属西非和法属赤道非洲。其中法属西非包括八块殖民地:塞内加尔、马里、布基纳法索、贝宁、尼日尔、科特迪瓦、毛里塔尼亚和几内亚。法属赤道非洲则包括了另外四块殖民地:加蓬、乍得、中非共和国和刚果(布)此外还有从德国人手中获得的两块托管地:多哥和喀麦隆。这些地区受法国中央政府直接统治,它们甚至在法国议会中也有代表,少数精英分子甚至能在法国国内担任部长职务。
第四类是东非的零星殖民地,主要包括吉布提(法属索马里),以及印度洋上的大岛马达加斯加,还有若干小岛,比如留尼汪岛。这些小岛如今仍然掌握在法国手中,但马达加斯加却早已分离。
随着英国人在加纳的独立试验的展开,法国殖民地也进入了骚动期。法国人明白他们的殖民地政策必须调整,如果不主动调整,那么就必然要被动等待暴动。
法国人的计划是这样的:在北非,由于阿尔及利亚已经深深地法国化,因此,阿尔及利亚必须作为法国的本土对待,并逐渐在政治架构上融入法国本土政治;至于其余两个保护国摩洛哥和突尼斯,则允许它们在与法国友好的基础上,逐渐实现独立。
在东非和印度洋的零星殖民地中,马达加斯加曾经武装反抗过法国的统治。其统治成本太大,法国无法维持,它的独立似乎无法避免。吉布提的地方不大,只是一个港口国家,比较容易控制。它于年就获得了半自治的地位,但到年才真正独立。它在法国的殖民地策略中只处于从属地位。
法国看重的,还是西非和中非连成片的广大区域。法国人一直在培养当地精英分子,培养他们的爱(法)国热情,试图将这片区域同化,让它们在一定的政治安排下并入法兰西利益共同体。也就是说,法国并不想看到西非和中非独立,但必须授予它们更大权力。法国希望安排一种“邦联”结构,让它们满足于一定程度的自治,又在外交和经济上听从法国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