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所以被称为“黄河”,与黄土高原有莫大的关系。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每年都有大量泥沙被卷入黄河,以致出现了“一碗河水半碗沙”的现象。与此同时,土壤中的有机质也被冲刷殆尽。由于土地贫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地百姓广种薄收一直靠天吃饭。
为了保持水土,更为了增产增收,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开始大规模修建各类梯田。之后,不论是在激情燃烧的岁月,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梯田的修建一直都没有停止。事实证明,如诗如画的梯田的确为黄土高原解决温饱问题乃至发展现代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米脂县高西沟村的水平梯田。
米脂水平梯田——“世界上最好的梯田”
高西沟村,是一个隶属于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的小山村。虽然地理位置偏僻,但这并没有妨碍它声名远播:作为最早修出水平梯田的村庄之一,年1月18日,《人民日报》第5版以《山区生产的生命线》为题,大篇幅报道了高西沟村水土保持工作的先进事迹,并且在头版配发了社论《群众自办水土保持的范例》。
“我们这儿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以前水土流失很严重,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雨涝流泥浆,冲成万条沟,肥土顺水走,籽苗连根丢。”5月29日,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告诉记者,为了填饱肚子,年,在当地水利专家的指导下,高西沟村首任村党支部书记高祖玉开始带领乡亲治理沟道、修建梯田。后来,高西沟村人总结出了著名的“三三制”,即用三分之一的土地植树造林,用三分之一的土地种草养牧,用三分之一的土地种粮务农。这种利用梯田综合发展农牧业的方式,使高西沟村民解决了吃饭问题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在一首新编民歌里有这样的歌词: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滚滚黄河里没有咱高西沟的泥。
高西沟村的故事只是被誉为“梯田之乡”的米脂县发展梯田的一个缩影。在这里,连绵不断的梯田、群山,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昌照在米脂视察时欣然提笔赋诗:“勤劳传统越千年,农事从无一日闲。我到米脂开眼界,梯田直上白云间。”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技术官员、土壤和作物管理专家阿伦斯博士带领农业考察团在米脂考察后,对米脂人民改造山河的伟大气魄和聪明才智给予了高度评价:“米脂的梯田是世界上最好的梯田。”此后,全世界众多专家学者前来米脂考察、访问,并由衷地赞叹米脂梯田为“人间奇迹”“黄土高原的金字塔”。
“即便在‘文革’期间,米脂发展梯田的脚步也从未停歇,到20世纪70年代末,米脂水平梯田规模已经达到15万亩。后来,米脂成为全国43个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县之一,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全县水平梯田的发展。年之后,随着大型机械的投入使用,原有水平梯田经过改造,质量和效益均大幅提升。”米脂县水利局总工程师丁光普说,目前全县水平梯田面积约为38万亩,占到了全部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
保水、保土、保肥的水平梯田,为米脂县发展高效现代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年,米脂县将山地苹果确定为全县主导产业,提出了“一业主导、多业并举”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注入,使得山地苹果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全县山地苹果面积达到20万亩,年产量8.5万吨,产值4亿多元。
米脂县杜家石沟镇高家洼村村民李志发就尝到了种植山地苹果的甜头。几年前,他在自家8亩水平梯田上全栽上了苹果树,年果树第一次挂果,每亩就赚了多元。他高兴地说:“这些果树进入丰产期后,按现在的行情,一亩至少能赚七八千元,比原来种玉米、种杂粮强太多了!”
宜川县英旺乡的石坎梯田。本版图片均由记者姚志伟摄
宜川石坎梯田——双手“垒”出好生活
尽管延安市宜川县英旺乡修梯田的历史比米脂县高西沟村晚了近半个世纪,但当地百姓付出的汗水却并不少。因为他们修的是石坎梯田。
在英旺乡记者看到,这种石坎梯田的地埂厚度为70厘米以上,高度在1米到3米不等,全部用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石料砌成。
英旺乡的石坎梯田始建于年冬季。据时任乡党委副书记付延忠回忆,英旺乡川道土地面积比较多,但由于不够平坦,水土年年都有流失,所以需要平整土地。在此过程中,群众又发现,由于土壤含沙量大、黏性不够,所整修的地埂用不了三五年就会被冲毁。综合考虑种种因素之后,当时的英旺乡党委、乡政府班子领导决定改造石坎梯田。
付延忠表示,当时修建石坎梯田始终坚持“农闲治理,不误劳作,当年治理,当年受益”的原则,首先用推土机把地块基本框架平整出来,再安排群众垒砌地埂。他说:“平均改造一亩梯田需要立方米的石块。石块全部是由群众使用三轮车、拖拉机运来的。那会儿大家积极性很高,有的人手被石头磨出了血泡,晚上回家涂点药,缠块纱布,第二天就又来了。”
经过短短3年多的艰辛努力,到年春,英旺乡已修建石坎梯田余亩,群众义务投劳达6万多人次。后来,全乡石坎梯田面积增加到了多亩。
英旺乡改造石坎梯田建设项目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年被列为陕西省粮食自给工程项目,年又被列为中国——加拿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技合作示范项目。
“在陕北,川地已经算是好地了,但改造后的石坎梯田比川地还要好!同样是种玉米,原来一亩地最多产七八百斤,现在亩产在斤以上。而且,旋耕机、播种机都能开到地里去,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英旺乡茹坪村村民孙明武说。
多年来,英旺乡的农民依靠种植玉米,收入还算稳定,但想要借此致富几乎不可能。为了提高农民收入,从年起,英旺乡党委、乡政府按照“党建引领、转型升级、产业富民、生态立乡”的发展思路,着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确定了建设香紫苏、油葵、雪桃等8个种植基地的目标。
“年、年短短两年时间,我们已经在川道石坎梯田上发展了多亩油葵、2多亩香紫苏,直接带动了本地农产品的销售。”英旺乡党委书记李永泉说。
此外,为了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年英旺乡还以川道旅游沿线为重点区域,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按照规划,年英旺乡将继续推进“旅游现代农业”发展方式,重点培育特色产业基地,力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横山区新修的宽幅梯田。
集雨场窖工程。
横山宽幅梯田——托起乡村振兴的希望
3年前,榆林市横山区横山街道高峰村给村里的耕地做了一次“大手术”:原来的坡耕地经过机械削坡、平整,被改造成了最窄处也有近10米的宽幅梯田。这些梯田被分配给村民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土地平整之前,我家有10来块坡耕地,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耕作起来特别麻烦,只能种点杂粮,效益非常低,一亩一年下来就赚个四五百元。”5月25日,村民刘照说,“现在好了,给我家重新分配的15亩宽幅梯田,全部集中在一起,无论种什么都很方便。”
和高峰村一样,赵石畔镇的白家梁村年11月也开始改造坡耕地,目前已经平整出宽幅梯田多亩。不过,这些地并没有直接分配到家家户户,而是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名义,将其中的亩流转给了一家黄芪种植企业,其余的村里准备统一种植山地苹果、葡萄等经济作物。同时,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享受分红。村主任徐怀岗说:“我们在改造宽幅梯田的过程中,不仅平整了土地,而且建设了水库抽水设施,新建了6个集雨场窖,彻底解决了水的问题。所以刚平整完,就有农业企业主动来找我们谈土地流转的事情了。”
事实上,在横山区,宽幅梯田建设已成燎原之势。仅年至年,该区就投资2多万元,改造宽幅梯田2万多亩,68个村4.1万多名农民从中受益。
谈到建设宽幅梯田的原因,就必须从横山区整体耕地情况说起。据介绍,横山农作物播种面积约为万亩,其中90多万亩分布在东南部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这些地多为坡耕地,一下雨就容易形成地表径流,是典型的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农民在“三跑田”里种植的杂粮、马铃薯等产量始终上不去,赚不了钱,所以近些年撂荒严重。
“为了突破农业产业发展瓶颈,提高农业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步伐,实现农业合作化规模化经营和土地高产高效利用,推动全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区委、区政府在广泛调研、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决定将修建高标准宽幅梯田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突破口。”横山区委书记王效力说。
据横山区农业局产业办主任王久国介绍:“首先宽幅梯田土地平坦、集中,便于机械化耕作;其次宽幅梯田上的农作物产量基本是坡耕地的2倍;最后,宽幅梯田的生态效益也十分明显。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我们前两年修建的2万多亩宽幅梯田,每年可蓄留雨水55.1万立方米,拦截泥沙10.6万吨,‘三跑田’真正变成了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
另据了解,年,横山区还将建设高标准宽幅梯田8.2万亩,预计总投资额在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