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嘉迪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国古代经济作物种植的萌芽与发展
TUhjnbcbe - 2024/8/14 20:50:00
全国白癜风 http://www.bdfyy999.com/m/

经济作物是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在我国古代,经济作物一般能够为手工业生产提供必需的原料。因此,根据经济作物的用途,可以将经济作物划分为为纺织业提供原料的纤维作物(棉麻类、蚕桑);为榨油业提供原料的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大豆等);为制糖业提供原料的糖料作物(甜菜、甘蔗);为印染业提供原料的染料作物(蓝靛、红花、紫草、栀子等)以及满足人们嗜好性消费的嗜好作物(茶叶、烟草)和满足人们蔬菜瓜果消费需求的园艺作物。

一、经济作物种植的萌芽

中国是世界农业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麻织物、甘肃东乡马家窑文林家遗址出土的大麻都为大麻在原始农业时期的栽培提供了考古证据。此外,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苎麻布片、麻绳也表明这一时期太湖流域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苎麻了。

这一时期,我国人民也开始植桑养汀,并将蚕丝用作衣被原料。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丝织品中有绸片、丝带、丝线等,经过现代技术的检测证实了绸片、丝带、丝线均是以桑蚕丝为原料织成,表明蚕桑业已在江浙一带萌发。

唐云明综合考察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化遗址出土的相关文物后认为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已有了育蚕织绸业,长江流域江浙一带,不仅已经有了育蚕织绸业,而且要早于黄河流域。夏商周至春秋时期,我国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青铜农具的使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

二、经济作物种植业的第一次引种高潮

战国秦汉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的奠基时期,铁器和畜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和推广、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都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粮食产量提高的同时,经济作物的种类和生产规模都有了新的增长,而且经济作物种植业逐渐摆脱作为粮食种植业附庸的地位,逐步从农业中分离开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战国秦汉时期,桑、麻等纤维作物不但继续发展,而且在农业经济中上升到与粮食种植相当的地位。

战国秦汉时期,纤维作物中大麻已经完全退出粮食作物的行列,成为主要的衣着原料来源。汉代造纸术被发明以后,大麻也成为重要的造纸原料。大麻在秦汉手工业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秦汉时期,齐鲁地区麻田已经规模化种植。《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齐鲁千亩桑麻”。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麻子和麻布可见,秦汉时期大麻的生产地域已经从黄河流域扩展到了长江流域。

大麻的种植技术也在这一时期总结成文。秦汉时代,与域外各民族间的频繁交流,在农业方面则表现为大量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就经济作物而言,引进的主要有园艺作物和油料作物。秦汉时期从域外引进的园艺作物有葡萄、胡蒜、胡萎、胡瓜,油料作物则是芝麻。

葡萄,在《史记》中记作“蒲陶”,《汉书》则写为“蒲桃”,《后汉书》中写作“蒲萄”。古埃及是葡萄最早栽培地区之一。葡萄由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引种回中原。《史记·大宛列传》记载,

“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荀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首蓿、蒲陶肥饶地。”

除了葡萄以外,张骞还从西域带回其他多种作物。北魏贾思鳃所著《齐民要术》中引王逸曰“张骞周流绝域,始得大蒜、葡萄、首蓿。”大蒜,即为胡蒜,原产自欧洲南部和中亚,也是通过张骞出使西域而带回中原。胡萎,又名香萎,即香菜,原产地中海和中亚地区,“张骞使西域得种归,故名香萎。”胡瓜,即黄瓜,“张骞使西域始得种,故名胡瓜。”

油料作物最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开始被驯化栽培,包括本土的荏和引种的胡麻。荏,又名白苏,种子被称为苏子,可榨油。西汉杨雄所著《方言》中记载:“苏亦荏也。关之东西或谓之苏,或谓之荏。”可见汉代关东和关西地区已有在种植。胡麻,为域外引进作物,又名油麻,即芝麻,原产自非洲,由张骞从大宛引种至中原。

“胡麻直是今油麻……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之种,亦谓之麻,故以‘胡麻’别之,谓汉麻为‘大麻’也。”

三、经济作物品种的大增长与第二次引种高潮

魏晋至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也是农业生产技术和作物品种在不同地域之间的大传播时期。这一时期,大量作物品种的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作物的品种结构,也形成了我国古代农业历史上的第二次引种高潮。魏晋至隋唐时期,经济作物的种类有了更大的发展。园艺作物的品种大量增加,商品化程度提高。染料作物的种类增多、植物染料的提取和加工技术趋于成熟。

荏子、大麻子和芜菁子均被用以榨油,芝麻在油料作物中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在蚕桑和麻类作物继续发展的基础上,纤维作物中的棉花开始在沿海和边疆地区栽培。甜菜虽然已经被引种栽培,但是甘蔗依然是主要的糖类作物,甘蔗种植地域由岭南向北扩展至云南和江南地区。嗜好作物的发展则集中表现在茶叶集中产区的形成与槟榔的引种成功。园艺作物品种大量增加。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通过人工驯化、培育以及引种,使得园艺作物的品种大量增加,仅《齐民要术》中便记载了30多种园艺作物,其中甜瓜、葫芦、芋、冬葵、蒜、薤、葱、韭菜、蜀芥、芸墓、芥子、胡萎、兰香、蓼、萎、囊荷、芹菜、苦菜、首蓿、椒、茱萸、芜菁有专篇论述。

附记栽培方法的有冬瓜、越瓜、胡瓜、崧、萝卜、泽蒜、紫苏、萎芥、薰柔。论及可做蔬菜食用的有藕、芡、胡菱、紫菜、雍、冬风菜、薄菜、萍、凫芘、芸、获蒿、人苋、土瓜、苕、藻、荪、鹿豆、蔗、蘧蔬等。

唐末五代时成书的《四时纂要》按照月份论述了30多种园艺作物的栽培方法,其中约有四分之一的种类是隋以前没有的,如菌、百合、枸杞、莴苣、术、黄菁、决明、牛膝、牛蒡、薯渍。此外,唐代菠菜和西瓜也已经传入。

蚕桑业在魏晋至隋唐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度下,农户可受桑田二十亩,并被要求“课种桑五十根”。政府的鼓励和硬性规定促使桑树的种植趋于普遍。天宝年间“是时中国强盛,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

唐代前期十道之中,种桑最多的地方是河北道、河南道与剑南道,其次是淮南道、山南道和江南道。唐代蚕桑产区面积广泛,分布已由点成面,形成了三大蚕桑丝绸集中产区:黄河下游、长江下游和长江上游地区。唐代麻的种植规模和生产面积也有所扩大。

据学者统计,唐代麻织州有个,占总数的88.7%。可见,唐代麻的种植普遍程度之高。唐代前期,江南地区的麻类种植最为繁盛。在麻、苎、葛等麻类作物广泛种植的基础上,浙东、浙西、宣歙三道成为麻布的集中产区。黄淮地区、河南道和西南地区也是唐代麻种植较为兴盛和集中的地区。

以魏晋至隋唐,在蚕桑和麻类作物继续发展的基础上,棉花开始在华南、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栽培。随着棉花的推广,我国古代原以蚕丝和麻类作物作为主导性衣被原料的局面逐渐被打破。棉花在我国古籍中常以“白叠”“吉贝”“古贝”“木棉”“梧桐木”等记载,虽然早在汉代文献中即记载有棉布,但棉花并非中国原产,而是从域外引进。

西晋郭义恭所撰《广志》中记载“木棉树赤华,为房甚繁,偪则相比,为绵甚软,出交州永昌”,永昌为今云南大理以西的地方。《华阳国志》中也记载永昌郡有木棉,“民竞以为布”。

《吴录》中记载“交趾安定县有木绵树”。交趾为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农政全书》引南北朝宋人所撰《南越志》也载“桂州出古终藤,结实如鹅毛,核如珠询,治出其核,约如丝绵,染为斑布”。《梁书》中也记载高昌国有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有甚软白,交市用焉”。

从以上古籍记载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棉花不但已经开始引种,而且在华南沿海的广东、海南,西南的云南大理、广西苍梧一带以及西北的新疆吐鲁番等地方开始种植。

隋唐五代,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逐步向腹地扩张,岭南棉花种植趋于普遍,西南地区的棉花种植向四川、贵州推进,西北地区新疆的棉花也传入腹地。在棉花的集中产区,棉花已经商品化了。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的残文中,记载了唐天宝二年交河郡的市场上,棉花的价格“蝶花一斤,上直钱七文,次六文”。

我国最早引种槟榔至中原地区大约在汉代。晋代嵇含所著《南方草木状》记载槟榔树出自林邑,林邑为今越南北部地区。魏晋时期,我国人民已经认识到槟榔只适合热带气候,不宜在北方栽种,并开始在海南、广州等热带地方成功引种栽培。《齐民要术》记载槟榔“性不耐霜,不得北植,必当遐树海南”。

《广州记》曰:“岭外槟榔,小于交趾者,而大于纳子。”槟榔的引种栽培,影响了当地的礼仪风俗,槟榔成为当地招待的必备之品。《南中八郡志》记载:“槟榔,大如枣,色青似莲子,彼人以为贵。婚族好客,辄先呈此物。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

结语

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需求不一样,它可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因而,经济作物的生产具有经济价值和商品率高的特点。中国古代经济作物种植的萌芽与发展历史,繁琐而有意义,值的一探。

参考文献:

《齐民要术》

《南中八郡志》

《华阳国志》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古代经济作物种植的萌芽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