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四大文学名著之一,我们可以欣赏其中记述的历史故事,也能够从中管窥北宋时期我国医学发展之一斑,同时还能在不经意处收获很多传统医学的知识和典故。
书中第三十九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梁山泊戴宗传假信”里面写了这样一个情节——宋江把一尾鱼送与管营,留一尾自吃。宋江因见鱼鲜,贪爱爽口,多吃了些,至夜四更,肚里绞肠刮肚价疼,天明时,一连泻了二十来遭,昏晕倒了,睡在房中。
由此可见,吃鱼不小心是真的伤身体啊!
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提到过,中医认为,鱼、蟹这类水生产品性寒,有微毒,不宜在短期内大量食用,且食用的过程中需要佐以药性辛温的调料来中和其寒性,方能使其不损伤人体健康。
口味偏重的菜肴,如“酸菜鱼”“剁椒鱼头”“麻辣烤鱼”中多用了辛辣的花椒、辣椒、生姜末;口味清淡的“水煮鱼”“清蒸鱼”里面也会使用味辛性温的蒜末、荆芥、紫苏一类。这些随着历史沉淀下来的烹饪方法,其实都蕴含着中医“以偏性(作料的辛温)制偏性(鱼类的寒凉)”的阴阳调和之道。
紫苏也作为健康吃鱼的“好帮手”活跃在灶间。你知道吗?它的这个功效,最早竟是由小动物发现的呢!
相传东汉末年的一天,名医华佗在山间采药,来到小溪边的时候看到了有趣的一幕。一只小水獭吞吃了一条大鱼,肚子撑得像鼓一样。它一会儿下水,一会儿上岸,显得十分难受。华佗很好奇,便静静观察起来,他想知道小水獭接下来会怎么办?很快,撑胀得难受的小水獭爬到岸上,在溪水边的泥地里吃起一种紫色的草叶来。神奇的是,过了没多久,小水獭便没事了。
华佗想,那种紫色的草叶是不是能够解鱼毒呢?于是他立即去采了些那种紫色的草叶,回到家中后煎汤给因为吃了鱼、蟹而肚子胀、拉肚子的患者服用,果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因为这种小草是紫色的,吃了之后又能让人的肚子舒服,所以华佗给它取名“紫舒”,后来人们口耳相传,受到地方口音的影响,就渐渐叫成“紫苏”了。
紫苏叶味辛、性温,有解表散寒、行气宽中的功效,对外感风寒、内兼湿滞之证尤为适宜。
紫苏目前仍是民间用于治疗食鱼蟹中毒的常用中药,也是家中烹饪鱼蟹时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之一。除此之外,在夏季,因暑湿侵袭肢体重因、胸脘满闷、食欲不振时,也可用紫苏叶煮粥食用,能起到解表散寒,芳香化湿,强身健体的功效。
本文中对药物的介绍参考自《中药大辞典》。
(作者:书小言责任编辑: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