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的眼里,食材是不一样的:蒸大蒜水能止咳,熬生姜可以驱寒,煮白萝卜能消食。
因此在孩子积食、感冒初期,我一般会选择食疗,而不是直接选择用药,总是更令人安心的。
厨房里的食材是有限的,有些药食同源的食材,急买是买不到的,但是去药房抓吧,因为我们需要的量太少,也不好意思开口。
教你一个办法,可以用家里的花盆种一盆,用的时候剪一点,随用随取,不用的时候,当一盆普通的绿植,可以净化空气。
我就在我家的阳台上种了一盆药食同源的药材:紫苏。
为什么选择它?
种植难度低,实用价值大,可药用,也可食用,夏天已经到来了,马上就能派上用场了!
容易受寒的人,要和紫苏做朋友。
紫苏在我国种植应用约有近年的历史,主要用于药用、油用、香料、食用等方面。其叶(苏叶)、梗(苏梗)、果(苏子)均可入药,嫩叶可生食、作汤,茎叶可淹渍。
大家都以为是冬季气温低容易感冒,其实夏季才更容易受寒。
夏季汗出之后,皮毛疏松,容易受风受寒;汗出之后,如果汗水冷却了,正遇体虚,可成为湿气入侵,可因此成风湿关节痛;
汗出之后吹冷气,又更容易受寒。相反,冬季时阳气偏向体内,皮毛密致,不易汗出,较不容易受寒。
众所周知,在天气转变时最容易生病,可是在现代城市之中,夏季到处也开冷气,在户外与进入室内的温差甚大,就好像一时之间经历了夏季和冬季的剧烈变化;夏季天热穿衣单薄,可是进入冷气车厢冷气环境,未必能够及时添衣,从而容易受寒。
所以,春、夏、冬三季,预防和调理风寒感冒的药草都不能少。这其中,我首推紫苏。
中医认为,紫苏叶性温味辛,入肺、脾经,有发汗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理气宽中、解鱼蟹*的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咳嗽、胸腹胀满、鱼蟹中*。其嫩茎及叶气芳香,味微辛苦。
挑选时以茎枝较嫩,紫绿色、叶片较多者为佳。
辛味可以发汗、行气血,而温,能够驱寒气。借助这股辛温之力,在风寒感冒刚开始的时候,用5g紫苏泡开水喝下,让人体气血循环稍稍恢复一下,皮肤与口鼻的邪气就能够被排出去。
紫苏、生姜发汗的作用都比较弱,二者联用可用来治以恶寒、发热为主的轻度风寒感冒,增强发汗效果,也可以用来预防感冒。
姜糖紫苏饮做法:紫苏叶3g,生姜3g,切丝开水冲泡10分钟,再用红糖15g搅拌,每天两次,趁热喝。
这个方子既可以作为感冒高发季的预防方,也可以作为风寒感冒初期的调理方。
生姜,药用以老姜为佳,味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本草纲目》记载其“生用发散,熟用和中”,也就是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肺寒咳嗽,也能解鱼蟹及菌蕈等食物中*。
受寒感冒,是个再常见不过的小病,但是一旦患病,总得让你不舒服一段。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个方法,以后发现个风吹草动的,就别再去直接找药吃了,毕竟是药三分*!
上面这个小方适合症状:舌苔薄白,打喷嚏,流清鼻涕,还没有化热成为*鼻涕、*舌苔的时候。
网上治疗感冒的方子很多,但紫苏生姜汤有一优点是紫苏在我国种植已有两千年的历史,生长的范围很广,适应性强,房前屋后、沟壑边都常见到它的身影;生姜也是生活中常见的药用食物。另外加上红糖,也符合孩子的口味。
另外紫苏的作用可不止于此,紫苏能暖的胃寒,针对的是寒邪突然侵犯脾胃的“紧急情况“,比如风寒犯胃,感到恶心呕吐、胃胀的时候,以及吃多了鱼蟹上吐下泻的时候。
鱼蟹多性寒,夏天一顿生冷的海鲜大餐后,来一碗热腾腾的姜糖紫苏饮,预防鱼蟹中*的同时,还能给刚刚受寒的脾胃一个暖暖的呵护。
古人还常将苏叶同其他食物制成既可口,又防病的食品。将鲜苏叶洗净,用开水烫后挤去水分,沾豆酱吃;把嫩苏叶切成丝加入冬瓜汤里,食之祛暑开胃;炖鱼或煮蟹时放些苏叶,可镇咳解*;若与土豆丝凉拌食用,清凉去火。
紫苏的作用比较多,在家里种一盆,还是比较实用的,建议有条件的朋友,都可以在家种上一盆!
作为一名儿科中医医生,从医多年,对于找我看病的小患者,我一直秉承能食疗就食疗,能少用药就少用药,能外治不内调,能少用药,绝不多用药的理念,用自己的良心帮助每一位信任我的朋友,做到问心无愧就行了,别无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