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月螺蛳满肚仔,秋天田螺最肥美”。入秋后田螺个头大,肉质鲜嫩肥美。中秋节广东广西民间都有吃螺蛳的习俗。拜月光、嗦田螺、吃柚子……这些传统的“两广式”中秋习俗,让节日充满了热闹而温馨的气氛。
过去湖南水塘、浅河里的螺蛳特别多,随便就可以捡一大桶回来,不过很久以前湖南乡下吃螺蛳都是先将螺蛳汆烫一下,再用缝衣针将螺肉挑出来,然后放入辣椒、紫苏等调料爆炒,几斤螺蛳才能炒出一碗螺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湖南长沙、湘潭等地街边夜宵摊开始出现唆螺的吃法,是从广东唆螺改良过来的,调味料放得比较多。因为不但省了挑螺蛳的麻烦,而且口感富有层次,同时更能突出螺蛳的本味鲜。所以在湖南流行起来了,渐渐地成为湖南特色小吃。
螺蛳的品种很多,而用来炒唆螺的除了田螺,便是石螺了,田螺个头比石螺大,外壳较薄。
后来只要有夜宵摊的地方,小龙虾、唆螺、臭豆腐这3样小吃必不可少。待到收摊桌子下的螺壳铺满了厚厚一层。那时候也不知道湖南人一年要吃多少唆螺,反正是很多,几乎人人都爱吃。
可这几年,吃的人越来越少了,过去湖南人爱吃的唆螺,为啥现在不爱吃了?饭店老板坦白3大原因。
人工饲养代替了野生
过去湖南农村几乎有水的地方就有螺蛳,稻田一望无际,家家户户种稻谷,一年2季,所以稻田里总是水汪汪一片,站在田埂上都能看见田螺伸出的两个触角。如果此时你下水,一定收获满满。
可是随着这些年农村主劳力外出打工,很多稻田都没人种了,不是闲置就是荒废,早已干枯,草杂丛生,甚至草比人高,哪还有田螺的影子。即使是有少数农户种植水稻,也只会种植一季,而一季湿一季干,螺蛳无法生存,鱼塘也是如此,无人打理,螺蛳的数量一年不如一年,濒临灭绝。
另外,农药的泛滥也是螺蛳减少的重要原因。现在农村农民零星种植水稻的少,低价转租或者免租给承包人大面积连片种植,规模种植免不了下农药重,不少螺丝幼苗被农药杀死。
然而市场上螺蛳的需求并未改变,那么如何填补螺蛳的空缺,因此人工饲养应运而生。
口感远不及野生鲜美
市场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螺蛳在人工饲养过程中,会采取一系列催生速长的方法,因此不可避免投放一些激素类药物。这种速生就像洋鸡一样,味道大打折扣,比土鸡差得多了去了。
由于野生螺蛳在自然环境中,主要吃水生植物嫩茎叶、藻类等长大,因而肉质特别鲜美。而人工饲养的螺蛳,生活在一潭死水中,没有活力,再加上投放的食物大都也是人工的,所以螺肉原始的鲜美消失了,变得寡淡生硬,甚至还有浓浓的腥味。
机器剪螺蛳
做唆螺必须把螺蛳的尾巴剪掉一部分,这样不仅易入味,而且螺肉汤汁充盈更加鲜香,用舌头抵住螺口,轻轻一唆,螺肉就出来了。过去是人工用钳子剪螺蛳,田螺壳非常轻薄,不用费力,而石螺就不同了,外壳十分坚硬,有时剪一个螺蛳要使出全身力气,因此做唆螺最耗时耗力的就是剪螺蛳。
而现在剪螺蛳都是机器批量剪,去买剪好的螺蛳不难发现机器剪的口子特别小,还有少量末剪的漏网之鱼。这样商家可增加螺蛳的重要。那么随之而来的弊端凸显:一是螺肉唆不出,即便你憋红脸使出吃奶的劲,螺肉依然纹丝不动,只好悻悻地用牙签挑,失去“唆”的乐趣,另则汤汁无法渗入到螺肉中,螺肉干涩淡然无味。
机器操作往往比较粗暴,死去的螺蛳也混入其中,当你吃了一个死螺肉时,那种臭令人无法忍受,恨不得五脏六腑都吐出来,这恐怕是吃唆螺最败兴的事。
因为野生螺蛳少,价格高,饭店老板为了降低成本,断然不会进野生螺蛳,只会进剪好尾部的人工饲养螺蛳,基于以上3个原因,这样的唆螺味道与过去比相差甚远,少了螺肉的“鲜”;少了“唆”的过程中与汤汁交织的韵味,夜宵摊上的唆螺都是靠加入了一大堆辣椒、香料来掩盖其怪味。难怪现代人越来越不爱吃。
食材与配料:鲜活螺蛳、紫苏、生姜、蒜瓣、红辣椒、香葱、八角、桂皮、花椒、豆瓣酱、生抽、老抽、蚝油、白糖、食盐、骨头汤
1、将螺蛳放入清水中,滴入几滴香油养几天,让其吐净体内的泥沙;
2、将死去的螺肉挑出来,然后搓洗干净,用钳子将螺蛳的尾部钳掉1/3,再清洗一遍;
3、热锅下油,油6成热加入姜蒜、八角、桂皮、豆瓣酱、红辣椒等香料爆香,然后倒入螺蛳大火爆炒,再加入紫菜继续爆炒;
4、炒至螺肉七八成熟,倒入骨头汤焖煮,待螺肉煮软,加入生抽、老抽、蚝油、白糖、食盐调味,最后撒入葱花即可盛出。
趁着螺蛳的热乎劲,与家人或朋友边聊天边吮螺,螺肉嫩汤鲜香,堪与法国蜗牛平分秋色。
大家好!我是筱雅美食记,一个厨艺爱好者,传递一日三餐的美食温暖,共同探讨美食话题,让美味和健康陪伴你的生活。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