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
persimmon
子
-多子多福-
农谚“七月小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农历九月通常是柿子成熟时节。华夏是柿树发源地,至迟在两千年前,中国古人已将野生柿树移植驯化。汉代司马相如《上林赋》里,述及汉代宫苑“上林苑”植有柿树,供帝王臣子等观赏及采食其果实,并且,柿果在古代是祭祀供品之一。
古人因认识到桑、柿、梨、栗等对人类诸多裨益,故种植积极性甚高,如《梁书?沈瑀传》记载:“永泰元年(年),(沈瑀)为建德令,教民一丁种十五株桑,四株柿及梨、栗,女丁半之。人咸欢悦,顷之成林。”引文中的“丁”,指男子;“女丁”指女子;“半之”指女子栽种男子一半数量的桑、柿、梨和栗。
对柿树特征和用途,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载说:“俗谓柿有七绝:一、树多寿;二、叶多荫:三、无鸟巢;四、少虫蠹;五、霜叶可玩;六、嘉实可啖;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
柿树属柿科多年生乔木或灌木。它的树龄据说能长达两三百年,其叶每年霜降后逐渐变成红色,故称“霜叶”。它给人以悦目之感受,唐代诗人李益的“柿叶翻红霜景秋”(《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宋代苏东坡“柿叶满庭红颗秋”(《睡起》),都是对霜秋柿叶泛红的赞美诗句。
柿叶宽平,干燥后可供练字,此即是“柿叶临书”之由来。唐代开元二十五年(年),被授予广文馆博士的书画家郑虔(?—年),少年与青年时期,因家贫无钱购纸练字,就曾利用柿叶练习书画,《新唐书?郑虔传》记载:“(郑)虔善图山水,好书,常苦无纸,知长安慈恩寺贮柿叶数屋,遂往日取叶习书,岁久迨遍。尝自写其诗并画以献,帝大署其尾曰‘郑虔三绝’。”古代取柿叶练字者远不止郑虔一人,南宋诗人杨万里(年—年)亦然,他在《食鸡头子》里,写有“却忆吾庐野塘味,满山柿叶正堪书”的诗句。
良种柿果美味可口,古代通州(今南通市)骑岸镇的秋熟方柿,形、色、味、质俱佳,被冠以“金盆月”美名,清代举人陈昌鼎《咏柿》写道:“骑岸金盆月,江淮众口夸;方圆戴翡翠,通体染朱砂;滋肝润肠胃,甘酸溅齿牙;中秋有此物,何必寻其他?”趣味盎然!
中医学认为:食用鲜杮子能生津润肺、清热健脾、涩肠止泻、止血、利尿、解酒;柿叶煎汁服,能生津、止渴、止血、止咳;柿花晒干研末,敷治痘疮溃烂;柿蒂煮汁饮服治疗呃逆反胃;柿饼(柿子晒干压扁)滋养、润肺、涩肠、止血;柿霜(柿子制成柿饼时,外表形成的白色粉霜)有清热、润燥、化痰、止咳、止渴、止血作用,能治疗咽干喉痛、燥咳、口舌脓肿。
现代科研报道,柿子主要成分有:多量有机酸、蔗糖、果糖、葡萄糖、甘露醇、维生素C与P、胡萝卜素等,还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碘元素,对人体很有补益,能延缓动脉硬化,改善心血管功能,并可作为缺碘性甲状腺肿大患者的辅助食疗。
柿子能解酒,据报道主要是它所含酶类物质和鞣酸加快了血液中的乙醇氧化,同时,它所含钾和碳水化合物的利尿作用,也促使酒精(乙醇)从尿中排出。食用柿子,不仅能在较短时间里解酒,还能缓解酒醉后第二天的头痛。据说,早年有的老字号酒楼,当宴饮的食客在酒过三巡时,侍者会端上新鲜柿子供食客食用,以帮助饮酒者预防醉酒和酒醉者解酒。
对柿叶的成分和保健功效,有报道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它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且质量好,并有可观的三萜类化合物和蛋白质,还含有酚类、挥发油、天然香味素、叶绿素、维生素C、胡萝卜素、多糖、胆碱,以及若干种矿物质。有关学者与技术人员,将柿叶脱涩、加工制成易溶柿叶粉或柿叶晶,用温开水冲泡代茶,长期饮服,据说能改善血管弹性、降血压、降血脂、减肥、止血、利尿、减少皮肤黑色素沉积、提高机体免疫力和防癌功能等。
柿子对人体里有多种裨益,但因含多量鞣酸,一次不可多食,也不宜空腹吃;柿子忌和蟹、虾等富含蛋白质食物同食,以避免与鞣酸凝结为结石;柿子忌和红薯同食,以免在胃中形成柿石;柿子的糖分易被人体吸收,糖尿病患者不宜食柿子;柿子果皮和未成熟柿子含鞣酸更多,忌食。
来源:《民以食为天》
作者:傅维康
编辑:紫苏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