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嘉迪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理剑川海门口遗址新发现公元前1600年 [复制链接]

1#
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最新考古研究成果显示,至少在公元前年,居住在云南大理剑川海门口遗址的古人就已经开始掌握了水稻和小米种植的混合作物经济模式,并在大约公元前年开始种植小麦。

出土碳化稻

海门口遗址位于剑川县海门口村西北的剑湖出水口南部,总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分别于、、年、年、年进行了五次发掘,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骨角牙器、木器、铜器、铁器、动物骨骼和农作物,清理的遗迹有房子、火堆、木桩柱和横木、灰白色石块、人骨坑、柱洞等。清理木桩柱和横木几千根,木桩柱均被打入泥土中。年的第三次考古发掘入选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海门口遗址鸟瞰图

海门口遗址是当时中国发现的最大水滨木构“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为研究中国史前的聚落类型提供了宝贵的实例。海门口遗址的文化堆积清晰,延续时间较长,文化遗存丰富,其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直至铜器时代。海门口遗址的青铜时代遗存与大理银梭岛遗址的时代基本同时,但其文化面貌却具有相当大的差异,这种现象说明,滇西地区的青铜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海门口遗址正射影像

另外,海门口遗址还出土了稻、粟、麦等多种谷物遗存,是云南发现最早种植小麦和大麦证据的遗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与北京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单位合作,对谷物遗存物进行了分析研究。3月5日,论文《依据海门口遗址植物考古证据看云南新石器时代后的农业发展变化》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亚洲考古研究》上。研究发现,至少从公元前年开始,海门口遗址的古人们就实行了以水稻和小米为基础的混合作物经济策略,并在大约公元前年开始种植小麦。公元前-年间,小米和藜属植物这些抗旱抗寒的作物品种逐渐取代水稻成为混合经济的主体。公元前-年间,小米和水稻的产量显著下降,小麦种植成为主要农业形态,考古人员推测这一变化过程可能同气候环境适应有一定关系。

出土碳化稻

海门口遗址体现出当时滇北地区混合经济多样化的特点,其他重要的作物品种包括与稻粟共存的大量藜麦,以及荞麦、紫苏、大豆和大麻等。这项研究对滇北新石器到青铜时代混合农业经济模式的特征及变化进行了系统梳理,为进一步探讨西南地区在早期农业传播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植物浮选样品

据了解,剑川稻麦复种系统于年入选中国中药农业文化遗产,于年入选第二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剑川稻麦复种系统位于剑川县,核心区为金华镇、甸南镇和沙溪镇。剑川素有“文献名邦”“木雕之乡”“白族文化的聚宝盆”和“云南文明的发源地”之美誉。每年5—6月份栽种水稻,10—11月份水稻收获后,翻耕播种大麦或者小麦,来年5—6月收获,麦茬翻耕后再栽水稻。水旱轮作,提高复种指数,减轻病虫草害,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养分循环。

开屏新闻记者杨质高文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责任编辑猫恩泊

校对朱丽

编审李荣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